總是精疲力盡?學會這4招,你也是精力管理高手
2019-09-11供稿中心: 北大青鳥武漢中南軟件學院
如果讓人們形容一下現狀,相信不少人都會脫口而出一個字——“累”。
曾看到一句話,深以為然:“人與人拼到最后,拼的就是身體。所謂的拼工作、拼職場,好像是靠智商和悟性,但到頭來還是拼身體、拼精力”于是,為了提高精力,很多人會習慣性地喝咖啡,每天早晨起來,不管三七二十一,先來一杯咖啡補充下能量,下午困倦來襲時,再沖上一杯咖杯提提神。
朋友曾開玩笑地說:“我的一天,甚至我的命就靠咖啡給撐著了。”

眾所周知,咖啡中的咖啡因能夠刺激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,可以有效興奮大腦皮層,增加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,從而幫助我們快速提高精力,減少疲乏感。但不可否認的是,喝咖啡對提高精力的效果因人而異,對腸胃不好、孕婦以及患有高血壓、冠心病的患者都不適宜。而且,咖啡因只能在短時間內提高精力,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精力不足的事實,甚至長期飲用還會形成依賴,進一步加劇精力不足的現狀。所以,如果你喝咖啡的目的是想要從根本上提高精力,不如趁早打消這個念頭,早日找到合適的方法。想要從內而外的提高精力,就必須先找到導致我們精力不足的原因。
雖然造成每個人疲憊的原因有很多,但總結下來,主要分為兩大類。
快節奏的社會,無形之中給每個人都上了一個發條,不說為了出人頭地,僅僅是為了買套房,為了生存,就不得不咬牙堅持,現實的無奈逼得我們不得不拼,不得不往前沖。北京青年壓力管理中心針對職場群體的壓力情況做過一次調查。結果顯示:將近50%參與調查的人都表示“工作壓力很大”。
這些無處不在的壓力,它們像吸血鬼一樣,不斷地消耗著我們有限的精力,令人們感到精疲力盡、沒精打采。
-
一是不良的生活習慣。比如暴飲暴食,飲食不規律,睡前長時間刷手機等等,又或是標題所說,為提神拼命喝咖啡,最終形成咖啡依賴,陷入惡性循環。
-
-
二是缺乏對工作的熱情。每天上班如上墳一樣,對工作有一種天然的排斥情緒,進一步加倍了疲憊的感覺。
-
-
三是過多的精力浪費。在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上過度糾結,不僅浪費時間,更消耗了大量的精力。
-
-
四是不會碎片化休息。工作起來就像一個上了發條的機器,只知道埋頭苦干,不懂適當休息。
-

客觀原因是短期內我們都無法改變的事實,而主觀原因則是由于個人習慣、不良心態導致,通過必要的練習和引導,就能夠有效改善現狀。其實任何方法論,我們能做的都是坦然接受不能改變的客觀原因,同時盯緊那些可以改變的主觀原因。雖然解決它們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,但可以肯定的是:這樣做一定會比什么都不做強得多。
針對導致精力不足產生的四大主觀原因,我們的解決方法也有四個。
造成精力不足的壞習慣有很多,比如睡前扣手機,缺乏鍛煉、暴飲暴食等等,但總的來說,都可以運用habit loop模型丟掉它們。habit loop模型,翻譯成中文就是習慣養成模型。
首次發表于哈佛大學企業管理碩士查爾斯·杜希格的著作《習慣的力量》一書中,該模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,分別是Cue(提示)、Routine(慣例)和Reward(回報)。

比如睡前玩手機這個習慣,什么“提示”觸發了你使用手機的行為?答案不盡相同,以打發時間、放松一下舉例,想要放松,便是你玩手機的“提示”。很多人壞習慣難以丟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搞懂什么是替換管理。作者說:“當我們有一項不想要的記憶或者是負面的習慣,我們是無法完全去除掉,只能用一種新的記憶或新的習慣去替換它。”答案很簡單,因為任何一種習慣都是某種需求下的產物,當需求沒被新的習慣滿足時,壞習慣就會趁虛而入。
比如習慣喝咖啡是想要提高精力,習慣睡前玩手機是為了放松心情,而當提高精力、放松心情的需求沒有通過其它方式得到滿足時,壞習慣就永遠不會消失。
所以,想丟掉壞習慣,就必須先學會觀察自己各種壞習慣所產生的原因,找到它們背后的真正需求,從而針對性地找到更合適的宣泄方式,并逐漸養成好的習慣。
小時候覺得“苦中作樂”是個傷感的詞匯,明明過得不好,還非得找樂子,聽起來很心酸,但長大后才發現,苦中作樂是一種能力,是絕大多數需要培養的一項必備技能。能夠在這看似繁瑣,充滿了壓力的生活環境中,找到生命的意義,找到工作的價值的人都是厲害的人。你是否聽過三個工人蓋房子的故事,大概是說,工地上有三名建筑工人在砌墻,一位記者采訪他們:你們在干什么呢?第三個工人一邊干活一邊唱歌,熱情地回答記者提問:“我在蓋一棟非常漂亮的大別墅,不久的將來,這里將是一座美麗的花園?!?/span>
10年后,記者追蹤發現,當初第一位工人依舊是一名工人,日復一日地砌著墻,第二名工人則成為一名房屋設計師,第三名工人成了某著名房地產公司的高管。
但不可否認的是,透過三位工人對待工作的不同態度,我們都能感受到他們對待工作的不同熱情,也能想象出他們工作時的不同狀態。“生活中的10%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,而另外的90%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?!?/span>這便是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,同樣的一份工作,當我們換一種對它的理解后,做事的動力就會大不一樣。
所以當你缺乏動力時,不妨試著給工作賦予一個神圣的意義,讓其源源不斷地為你帶去新的工作熱情,從而降低精神上的疲勞感。
??速愄卮髮W的研究人員發現,僅僅是用盆栽、藝術品或是你所愛的人的照片裝飾你的辦公桌,就能讓你的生產力增加32%。
三:學會利用碎片化時間休息。
全球著名心理學家,精力管理專家吉姆?洛爾博士曾分享過一個經典案例,人們在研究頂尖級的網球高手和一般高手之間的差異時,一開始很多人以為是技戰術又或是基本功。
但研究結果發現,他們最主要的差距竟是誰更會在發球間隙進行快速的休息。
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,但簡單琢磨下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,畢竟能成為高手,大家的技戰術和基本功都差不多,此時拼的就是細微的差異,看誰的臨場發揮更好。
而這個差異就主要來自于發球間隙的簡短休息,雖然只有十幾秒,但足以幫助頂尖級的高手快速調整心態,恢復體力。千萬別小看這十幾秒,一場頂尖的比賽當中,如果你能夠在每次發球時都比對手多做那么一點點,整場比賽下來,就早已甩掉你的競爭對手一大截了。想想看,日常生活、工作的過程中,你是否曾有意識地安排了碎片化的休息時間?
如果沒有的話,不妨從今天開始給自己定一個標準,每小時抽出10分鐘時間放松一下,去下廁所,或是伸伸懶腰,放松一下眼睛都可以。
快節奏的社會里,大家難免會感到精疲力盡,在那些導致我們精力不足的原因中,有些是客觀現實原因,無法改變,而有些則是主觀原因,能夠通過一定的方法得到糾正。
第一:逐漸替換掉所有浪費精力的壞習慣。找到壞習慣產生的根源,肯定自己的需求,找到更好的宣泄方式。第二:喚醒工作的熱情。通過列好處表的方式找到工作的意義,用裝飾辦公環境的方法,盡可能地用愉快心情面對諸多挑戰。第三:減少不必要的精力浪費。用流程式的計劃減少一些無效的精力支出,從而把更多精力用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。第四:學會利用碎片化時間休息。當困意來臨時,不要一味地用喝咖啡的方式強撐,適當地趴桌子上休息10分鐘就會有大不一樣的效果。不妨從現在開始,就先列出一張你的“三餐表”,先從減少無效的精力支出開始吧。